医院医用气体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
医用气体由医用管道系统集中供应或采取汇流排专项供应,用于病人治疗、诊断、预防或驱动外科手术工具的单一或混合成分的气体,常用的有7种气体:氧气、氮气、氧化二氮、氩气、氦气、二氧化碳和压缩空气,在应用中也包括医用真空(负压)吸引系统。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氧气和真空(负压)吸引。
回顾2003年的“非典”和近三年的“新冠”,传统的医用气体配置暴露的诸多问题,是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的,尤其是医用氧气,作为一种生命支持系统的“药品”,几乎在两次抗疫过程被打得“体无完肤”。笔者对医院医用气体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,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对策,希望能对后疫情时代医院建设和使用管理有所帮助。
01医用氧气的生产、物流和医院液氧站建设标准是否适合?
医用氧气采用低温(深冷)空气分离法生产,因为定义为药品,不能按照工业氧气制备方式大规模生产,从准入到生产都要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规范,在疫情初期和防疫政策改变后,医用氧气需要量剧增,对为数不多的医用氧气制备厂家来讲,产能就是问题。
鉴于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供氧困难和供氧质量等问题,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尤其是 常驻人口过500万以上的城市或呈现老龄化趋势的城市至少能在工业制氧工厂做好“平急”转换或增加医用氧气生产,以弥补医用制氧企业少,产能不足的问题,做到有用有备。
医用氧气的物流,尤其是液氧运输车,建议政府针对疫情期间存在的运送问题, 对液氧运输车开放绿色通道,享受与救护车同等通行政策,保证氧气的物流通畅。
医院液氧站和液氧储罐(5m³以上)的建设规范,笔者遍查相关安全事故报告和报道,关于医院液氧储罐安全的事故近20-30年几乎为零,只有少数因质量和操作不当引起的医用氧气瓶(50L以下)的安全事故报道。
在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和制造技术提升的前提下,医院液氧储罐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,规范要求的15m安全距离和储罐总体积不超过20m³值得商榷,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把疫情与医院建筑规模(主要是床位数指标)结合考虑,多维度考虑以 阶梯式设置细化规范,保证大型综合性医院供氧需求,比如,储罐可增至25m³、30m³,距离可考虑缩减至10m,7.5m等。
02医用氧气设备、管道等是否有冗余设计和建设?
当医院大量用氧时,液氧站中最受考验的就是汽化器,按传统建设,汽化器按与氧气储罐相同数量配置,导致大量液氧无法气化进入管道,氧气利用率下降或压力不足,无法满足临床需求。笔者建议地区中心医院或1500张以上病床医院,采用汽化器两组一用一备建设,保证应急时氧气供应。
氧气阀门和管道通径不足,同样无法满足高通量氧气的使用,建议 进行双通路气源减压阀设计和增加主管径预留,保证高通量氧气供应。建议 地区中心医院或1500张以上病床医院增设一条紧急备用管道,医用氧气主管道一般敷设在管道沟和医气管井中,遇用氧量激增时,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备用管路和预留接口与阀门,降低改造难度,第一时间加大氧气供应。
建议ICU增大供氧管径和阀门、调压装置等配件,呼吸科、平战可转换病区可参考ICU的供氧标准,感染楼(发热病区)须从氧源站建设独立管道,并设置独立的负压吸引站,以备“不时之需”。
根据近些年的医院设计和建设惯例,制氧机组一直不太被“待见”,主要原因是制氧纯度未达到95%以上,且占用医疗空间、建设成本和能耗高、生产过程中噪音较大,影响医院环境、运维保养复杂等等。
04医用氧气施工建设质量如何保证?
医用氧气作为生命支持通道,建设质量尤为重要。虽然现在的医院建设都已将医用气体作为医疗专项建设,对施工资质和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,但建设方真的能管理到位吗?就以一个铜管的充气保护工艺,笔者就亲眼所见铜管的任意摆放,无充气堵头等现象比比皆是。铜管的无氧焊接水平更是“惨不忍睹”。
笔者建议 提高建设方准入门槛,尤其在施工人员准入条件上,必须进行培训和考核,以医学工程施工建设标准要求,持证上岗,专业监理监督,保证施工质量。
05医用氧气末端设备带和接口设计和建设规范吗?
医用气体末端,基本以设备带和吊塔等模式呈现。吊塔建设成本高,对医院建筑和空间要求高,医用设备带是更为普遍和实惠的设置。医用设备带的分腔、套管、接地等等是不是严格按照要求建设,是不是病房抢救室、急诊科、ICU等都要配置吊塔?呼吸科、感染科等平急转换病房常规设备带是否满足需求?不同气体接口制式是否满足 医疗设备配套使用?都是医用氧气末端面临的问题。
笔者建议 在发热门诊、急诊科、候诊区和大输液区加装设备带,保证应急和患者转运期间的用氧需求。同时考虑 在病房抢救室、呼吸科等平急转换病区配置“重装设备带”(也有叫“美式设备带”),既在普通设备带基础上加固和加大设备带荷载,并配置相关荷载支架、托盘和输液架等配件,替代医用吊塔。建议 医气配件厂家和行业内统一接口规格,与呼吸机等设备可快捷配套使用。
06医用氧气建设如何或者说有没有做专业的检测和验收?
医用气体的检测和验收,仅仅停留在对设备部分施工建设质量层面,相关的标准更是凤毛麟角,据笔者所知,仅有北京市出台了团标《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用气体系统验收指南》(于2022年9月15日实施),也没有相关的专业检测和验收机构。
笔者建议以国家住建委或卫健委牵头,制订 医用气体检测和验收标准,省级质量监督部门成立检测和验收机构测评体系,引入行业内专业和有志于参与检测和验收的机构,发放医用气体专业和检测资质,对医院医用气体进行检测和验收,而且必须从设计开始到制作安装过程、交付使用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保证医用气体的建设质量。
07智慧医用气体运维系统是否应该普及?
医用气体的管路长,且多数为隐蔽工程,从医用气体的设备、管道、阀门到末端的运行质量和压力、流量等监测等基本无系统的管理手段,无法指望医院运维人员每天去监测或“一到用时方恨少”。医用气体智慧运维系统,应该作为医用气体建设的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笔者建议医用气体智慧建设 以BIM为基础搭建平台,并接入到医院后勤智慧运维系统,做到医院气体全生命周期管理,做到可监可控可预警,作为医院智慧建设中智慧管理重要的一部分。
医用气体系统是现代医院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,由于医用气体系统在所有医院配套系统中属于专业性强,跨多行业,涉及知识面广,与医疗活动直接关联度高,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波及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、安全和输出气体品质的持续达标,影响医疗质量,因此医用气体系统的规划设计、材料设备、安装施工、运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应规范施行,全盘考虑。
新形势下医用气体系统如何高质量建设,亟需我们医院建设者一同探索,以解决当下实际问题为抓手,总结经验教训,深度布局未来,以高认知赋能医院建设,让医院真正具备平急转换的能力和水平。
作者:何敬远
中共党员,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(南山医院)基建动力科科长兼改扩建工程项目办公室主任;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建筑与装备分会委员;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委员等。